中旗全民反诈进行时・典型案例——未成年人因游戏道具及周边交易陷入诈骗典型案例
乌拉特中旗公安局指挥中心
2025-07-31
访问量:18
诈骗的剧本不断翻新,而受害者的故事总让人心痛。反诈无小事,案例是警钟!这里没有虚构剧情,只有身边最真实的诈骗现场复盘。每一个案例,带你看清套路、掌握防范技巧,远离财产损失!每一个真实案例都是一本生动的反诈教材。这一期,我们聚焦未成年人因游戏道具及周边交易陷入诈骗典型案例,深入剖析作案手法,助你掌握防范要点!
【真实案例】
案例一:免费赠送“王者荣耀”皮肤。
2025年7月18日,乌拉特中旗一居民(13周岁)报警称:自己在手机快手平台刷到一条“免费赠送王者荣耀皮肤”的视频,因对游戏皮肤有兴趣,遂与视频发布者私信互动。对方询问他是否需要“心愿单皮肤”后,便给他发送了一个二维码,要求其扫码添加QQ好友。添加QQ后,对方立即发起视频通话,声称“检测到未成年人操作,已触发支付限制,若不解除,将从其父亲绑定的银行卡中扣除大额费用”。
自己因害怕被家长责骂,按照对方指示,先后拿奶奶、爷爷的手机进行操作。对方通过QQ视频展示二维码,用奶奶手机扫码支付1998元,又将奶奶手机内的2200元通过微信转账至自己手机,再次扫码支付给对方。随后,对方以“限制未解除”为由,要求小明使用爷爷的手机继续操作,最终扫码支付8506元。当晚,小明奶奶发现手机余额异常后报警,此时累计被骗金额达12704元。
2025年7月28日,乌拉特中旗一居民(12周岁)报警称:自己在快手平台他人的评论区,分享了一张自己珍藏的小马宝莉卡片。很快,一名用户通过快手私信联系小宁,表示对这张卡片很感兴趣,想要购买,并提议通过闲鱼平台进行交易,以确保双方权益。自己按照对方的指示,将卡片挂到闲鱼上。随后,对方通过快手发来一张显示已下单的照片,并告知小宁,由于交易流程需要,要添加闲鱼平台客服完成后续步骤,随即便发送了一个二维码,称扫码后能联系到客服。自己没有怀疑,用支付宝扫码添加了对方提供的“客服”。
“客服”告诉自己,因其是首次在闲鱼交易,存在收款限制,需要“客服”协助操作才能顺利收款。在“客服”的引导下,自己下载了钉钉软件,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。“客服”先让自己向微信零钱充值1分钱,随后,要求退出微信查看短信验证码。就在查看验证码的瞬间,账户里的钱被迅速转走。完成操作后,“客服”还要求自己删除双方的联系方式和所有相关信息。直到7月27日,自己家人查看手机账单时,才发现账户资金异常,询问后得知事情经过,立即选择报警。经统计,此次被骗金额高达54824元。
【诈骗手段剖析】
上述两起涉及游戏诈骗案例,其诈骗手段具有明显的共性和针对性,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(一)诱饵精准:以“免费游戏皮肤”为幌子,精准抓住未成年人对游戏道具的喜好,瞄准未成年人对网络交易规则不熟悉、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,降低警惕性。
(二)恐吓施压:编造“未成年人操作导致账户异常”“不解除限制扣家长钱”等谎言,利用未成年人恐惧心理迫使其配合。
(三)分步诱导:通过视频通话实时控制操作,诱导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扫码、转账,隐蔽性强,不易被即时发现。
(四)屏幕共享操控:通过钉钉视频开启屏幕共享,实时监控操作,获取支付验证码等关键信息,实施盗刷转账。
【警示建议】
(一)加强未成年人教育:家长应向孩子普及网络交易安全知识,告知他们网络交易存在的风险,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要求,尤其是涉及资金操作的指令坚决拒绝。
(二)平台交易保障: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,在进行网络交易时,务必严格遵循正规平台的交易流程,不要随意添加第三方联系方式,避免脱离平台监管。
(三)保护个人信息:告诫孩子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个人身份信息、银行卡信息、支付密码以及验证码等,防止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。
(四)及时止损报警: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遭遇诈骗,应立即停止操作,保留好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,并第一时间报警,寻求警方帮助。